被禁30年,这才是中国第一神作

  • 应用分类
  • 游戏分类

被禁30年,这才是中国第一神作

作者:admin浏览数:2020-06-17 16:59:16

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最近,影史经典《乱世佳人》被HBO下架了。

原因是涉及「美化了拥护奴隶制度的南方地区」。

今天的下架,对于《乱世佳人》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

但随着「BLACK LIVES MATTER」抗议活动越演越烈。

这股政治正确的风,在影视圈已经越刮越猛。

《老友记》编剧哭泣道歉,只因没有加入黑人角色。

还有许多正在拍摄的电影,为了防止歧义,不得不临时改名。

各大影视巨头纷纷夹起尾巴做人。

甚至有些杯弓蛇影。

这让香玉忽而想起。

在中国,也曾有一部影史第一神作

却也因「政治不够正确」遭雪藏30年,没能获得应有的尊敬。

《小城之春》

2005年,《小城之春》被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为:

百年百大华语电影第一名

这分量极重的赞许,却让它等了将近60年。

《小城之春》拍摄于1948年。

那个年代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状态。

主流的电影要么宣扬左翼革命思想,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要么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如《神女》。

相比之下,《小城之春》先锋又反动。

因为它选择了「资产阶级婚外情」作为全片的主题。

这在当时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自然招致了不少骂名。

类似「缺乏思想」「空洞无聊」还算轻的。

甚至还被扣上了「根本忘了时代」的大帽子。

经过短暂的公映之后,《小城之春》立马被束之高阁。

解放之后,更是遭到全面而严厉地批判。

这一雪藏就是30多年。

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在香港电影评论协会及学者黄爱玲的推动下,这部电影才开始恢复名誉。

或称其为「中国电影艺术上的一个里程碑」。

或赞其为「集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优点之大成」。

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际,《小城之春》终于等到它的至高荣耀时刻:

中国百年影史第一。

导演张艺谋曾在采访中说:

就中国的电影而言,我最喜欢1948年的《小城之春》,我觉得这部影片在当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今天看来,觉得还是不能跟它比较。

事实上,「根本忘了时代」不该是这部电影的污点,反而是它最可贵的地方。

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之下,它以浪漫和人文的态度,实现了一次「去政治化」影像尝试。

仅仅关注一对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呈现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与情态。

在一个被战火损毁大半的破败庭院里。

因患病而性情大变的丈夫戴礼言

和尽心操持家务的妻子周玉纹

早已貌合神离,分居多年。

他们过着日复一日寡淡无味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客人章志忱到来,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章志忱既是丈夫戴礼言多年的至交好友,

也是妻子周玉纹一直念念不忘的初恋。

随后的相处中,章志忱和周玉纹不可抑制地旧情复燃了......

仅从故事情节上来讲,这部电影并不复杂。

但它可供解读的层面和细节太多太多。

数不清的学者都曾专门做过学术研究和专业分析。

哪怕是一个小小细节——脚步,都寓意无穷。

章志忱和周玉纹挣扎在情欲和道德的两难抉择之中。

不可言传的剧烈心理活动,都通过脚步这一细节精准地传递给了观众。

那或踌躇、或轻快的脚步,踩在地面上,也踩在观众的神经末梢上。

步步扣人心弦。

影片一开始,是玉纹在破败的城墙上散步。

她每天的任务就是出门买菜、买药,回家绣花......日复一日。

出门路过城墙的这一段时光,是她唯一觉得轻松、喘口气的时刻。

她在城墙上的脚步散漫而无目的。

传递出她的寂寞和怅惘。

而在章志忱到来的第一天夜晚。

周玉纹去往章志忱房间的路上。

最开始她是迟疑而忐忑的。

所以她走的很慢。

然后在路上停下来,脚抬起又放下,迟迟迈不出去。

后来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脚步便轻快起来。

她的心情越来越激动和急不可待。

便小跑到了章志忱房间门口。

等她进来门,脚步便又随着心情矜持了起来。

周玉纹初次夜会老情人剧烈而多变的心理活动,以脚步的快、慢、停、走、跑、缓,细腻入微地呈现了。

当章志忱和周玉纹终于捅破了彼此之间的暧昧。

他们在城墙边第一次约会之后返程的路上。

两个人并排走着,走的越挨越近。

当他们几乎肩并肩时,周玉纹恰好走进一片树林阴影里。

而后,两个人触电一般的飞速分开。

等他们距离拉远,周玉纹恰好也走出了阴影,沐浴在阳光之下。

走近便是阴影,分开便是光明。

脚步和光影变换,如此鲜活地刻画出:

两个人背负的道德压力摧残着萌动的爱意。

此后,两个人又边走边靠近。

靠近到肩并肩时,一同沐浴在阳光之下。

而后,他们又再度分开。

周玉纹便走进了一片树荫。

这一次,分开是黑暗,走近是光明。

光影变换的倒转,喻示着两个人的爱意终于战胜了道德的压力。

光影的明暗变化和脚步的错落远近结合起来,创造了如此撩人的一幕。

仿佛是流动的音符和婉转的诗歌。

让翻腾的爱意和张弛的道德束缚在镜头里流转涌动。

难以想象,早在1948年,中国电影导演就能做到这个地步!

被称为「20世纪最后一位电影大师」贝拉·塔尔

曾在《鲸鱼马戏团》中也以光影变化和脚步配合的镜头,呈现过一位失意青年内心的孤独。

这一幕也被载进了世界电影史册。

但同样的手法和理念。

《小城之春》比《鲸鱼马戏团》早了整整52年。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城之春》甚至更加细腻生动。

中国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在一次采访时,提到了一件关于《小城之春》的趣事。

1997年,她在法国主持中国电影之夜。

放完《小城之春》后,法国记者水泄不通地把她围在中间。

纷纷怀疑:「制作年份你们搞错了吗?」

戴锦华直接回答他们:

「对,这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所有你们引以为傲的新浪潮电影语言。」

一众法国记者,顿时哑口无言。

仅仅是这一个小小的切面,就足以证明这部1948年拍摄的电影,超越时间的经典性与永恒性。

可惜,电影上映次年,导演费穆就被迫出走香港,不久后因病去世。

去世前,他还念念不忘回到中国大陆,但却未能成行。

《小城之春》成为绝响。

有时候,领先于时代的经典并不能为当时所理解,并不少见。

但《小城之春》的遭遇,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其先锋性。

上映之初,也曾涌现出「如饮美酒」「充满了人情味」「是一首真正的古中国诗——温柔淳厚」等把握了其精髓的正面评价。

可惜,在政治正确压倒一切的时代下,这些声音很快湮灭。

一部中国巅峰式的电影作品,被牢牢地钉在了政治不正确的耻辱柱上。

这到底是谁的耻辱?

虽然,时间证明了一切,并给了《小城之春》应有的荣耀。

可是,让时间证明一切,终究只是一个孤傲又悲哀的回答。

当我们无能为力的时候,只能梗着脖子说,时间会证明一切。

将时间当做最后仅存的强大武器。

早在时间证明一切之前。

在经典问世的时候,就给予它应有的荣誉,不是更好吗?

至少对艺术作品来说,极端的政治正确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不正确。

因为它将复杂多变的世界与人性,简单粗暴地贴上了标签。

这是好的,这是坏的。

这是对的,这是错的。

界限分明,严格标准。

这明显违背了艺术反映世界多元、探究人性复杂的本意。

不要让艺术品沦为单一的宣传品。

也希望如此无奈的故事不要再次上演。

相关软件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