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制裁、上诉、打压,“中国芯”前途在哪里?_张汝京

  • 应用分类
  • 游戏分类

竞争、制裁、上诉、打压,“中国芯”前途在哪里?_张汝京

作者:admin浏览数:2020-06-27 17:34:28

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早已经不是秘密。为了阻止华为研发芯片,白宫说了,所有含有美国技术的公司,都不准帮它制造芯片。我在之前的视频里说过,研制芯片好比建房子,华为只负责图纸,要想做成产品,还要靠代工厂。技术最好的代工厂是“台积电”,这是一家台湾企业,占据全球一半的市场份额。华为的很多订单都是交给它生产,但现在美国不许了。芯片制造被卡脖子,我们没有自己的代工厂吗?一家中国公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中芯国际,全称“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是内地规模最大的芯片代工企业。创始人张汝京,1948年出生于南京,不到一周岁,随父母去了台湾。从小父亲就教育他,刻苦学习,学好本事报效国家,这句话也深刻在他心里。张汝京曾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工作,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本来退休后,可以安度晚年。但这样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他要自己创业。

上世纪90年代,从中央到地方认识到,半导体产业非常重要,全力支持芯片制造。国内政策和市场,吸引到张汝京,“中芯国际”正式成立,2000年8月1日,在上海张江打下第一根桩,只用了13个月,工厂就建成投产。公司刚刚起步,张汝京每件事,亲力亲为。芯片制造车间不能有一点灰尘,他带着高管,蹲在地上擦地板。为了省钱买设备,他规定,去美国出差,必须坐经济舱,公司买新车,必须给他写报告。不到四年的时间,中芯国际就成为了全球第三大代工厂。

可是好景不长,台湾当局盯上了他。没有经济部门的同意,就去大陆办厂,要罚他500万台币,如果不撤资,还要继续罚,后来,直接把他名字列入通缉名单。台湾方面这么做,是为了杀鸡给猴看,不让其他的海外华人,帮助中国发展高科技。

当时,台积电已经是代工行业的老大,有很强的议价权利,芯片设计公司找它生产,不敢讨价还价。中芯国际的崛起,打破了潜规则,国际厂商也愿意扶持,一方面不满台积电霸道,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制造芯片,需要买设备,建生产线,投资大,入不敷出。如果将一部分技术转让给中芯国际,让它统一代工,可以降低成本,也避免台积电一家独大。

这下台积电不乐意了,开始找茬,一纸诉状,把中芯国际告上美国法庭,说它侵犯知识产权。因为企业成立之初,大陆缺乏人才,很多工程师来自台湾,技术或多或少都有台积电的影子。为什么在美国上诉?因为半导体技术和市场,都在这儿,美国政府可以长臂管辖外国公司。台积电选择的时机也非常好,正是中芯国际打算在美国上市的时候。这样做是一箭双雕,如果胜诉,可以将中芯国际阻挡在美国市场之外,即便不胜诉,也没有关系,案件将近一年的审理时间,这期间,国际厂商不敢轻易给中芯国际下单,这些订单就转到台积电手里。

两家企业这样死磕,除了利益纠纷,还有个人恩怨。台积电掌门人张忠谋,曾经担任“德州仪器”公司副总裁,是张汝京的顶头上司。两人退休后,都回到台湾,创办了各自的芯片企业。当时张汝京的公司发展很好,大股东想趁早兑现,私下决定,作价50亿美元,将企业卖给台积电。当时张汝京正在美国出差,回来之后才知道并购的事。在家大业大的台积电,他论资排辈,也只能算个厂长,越想越气,离开台湾,到大陆创业。

台积电穷追猛打中国公司,美国政府非常支持,限制中国高技术发展,是他们的一贯政策。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成立“巴黎统筹协会”,防止先进的设备流入中国。朝鲜战争爆发,我们享受了比苏联更优厚的待遇,禁运物资名单是他们的两倍长。90年代,中国商业火箭发射刚兴起,美国立刻将其掐死在萌芽中,只要包含美国元器件的卫星,都禁止中国火箭发射。冷战结束后,“巴黎统筹协会”宣布解散,但西方又搞了一个替代品,“挖森纳协定”。协议规定,对中国半导体技术出口,一般都是按照“N-2”的原则审批,什么意思呢?卖给中国的设备,比最先进的,至少有两个代差,落后十年左右。

中芯国际采取的办法是,先做低端,再攻克高端。几年时间内,公司快速扩大产能,在北京、天津、成都、武汉、深圳建立生产线。结果摊子铺得太大,投资得不到回报。再加上200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不景气,企业陷入严重亏损。更糟糕的是,美国方面裁定,中芯国际要赔偿台积电1.75亿美元。为了活下去,公司开始四处借钱,国内多家银行同意提供贷款。本以为度过危机了,没想到台积电死咬着不放,2006年又把中芯国际告上法庭,理由还是侵犯知识产权。

芯片产业内,拿知识产权,打压对手,是行业老大英特尔,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它每年都会拨出几亿美元,让自己的法务部门去打官司。这些官司并非是想彻底弄死对手,而是为了争夺市场。轰轰烈烈的提起诉讼,打压对方一段时间,趁机占领市场,最后庭外和解,又能捞一大笔钱。很多年轻的中国企业为此付出高昂代价。发达国家还将这种专利战,上升到国家战略。比如说日本,原先注重技术发明,现在转向,建立知识产权护城河。

中芯国际被告上法庭后,又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公司制造的储存器芯片价格暴跌,亏损高达4.4亿美元,运营陷入困局,急需资本补充。问题是,钱从哪里来?看不到企业盈利,银行也不愿再输血。一些国际私募基金倒是非常感兴趣,表示愿意出高价,收购股权,甚至有人提出,直接将公司全部买下来。一旦被这些基金掌握主导权,公司多半被拆解出售。管理层选择向政府求救,希望获得国企注资。几轮谈判后,“大唐电信”入围,花了近两亿美元,买下16.6%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家公司研发了中国3G网络,还负责设计3G芯片。中芯国际解决融资难题,获得新股东芯片订单,一举两得。

2009年11月3日,台积电官司结果出来了,中芯国际又败诉,赔偿2亿美元,这几乎是公司当年资本支出的总额。另外,还要交出10%的股权给台积电。一个星期后,张汝京宣布离职,在新闻发布会上,他说:“我尽力了,官司让我筋疲力尽,对这个结果我也感到失望”。在大陆创办新企业,与张忠谋对抗九年,又一次败下阵来。

创始人离开后,接棒的是江上舟,他曾担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汝京在上海创业,就是他拉过来的。江上舟虽然有官方背景,但他觉得半导体产业,还得走市场化路子,不希望公司有浓厚的国企色彩。有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点,在一次展会上,大唐电信介绍组织架构的时候,把中芯国际列在子公司里面,中芯国际知道后,强烈反对。

为了扭亏为盈,新领导层提出,裁减员工,节约成本。2010年,国际半导体市场复苏,公司首次盈利。谁也没想到,又起变数。2011年,江上舟突然病逝,公司发生内讧。因为历史原因,中芯国际内部形成两大派系,台湾派和大陆派。创业初期,为了快速起步,公司聘请了大量台湾员工,绝大多数人担任管理岗位,大陆员工很难参与公司决策。如今,大陆企业控股,双方管理理念分歧大。两派员工从内部的BBS论坛,吵到百度贴吧。

内部矛盾和外部打压,严重滞后中芯国际的芯片制造工艺,2015年,才实现28nm技术,此时,三星的14nm已经量产。2017年,中芯国际请到一位“大将”,梁孟松。他曾主管台积电研发部门,但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三星一看这是机会,高薪挖墙脚。得到高人的技术指导,从28nm技术直接升级14nm。眼看着三星步步紧逼,台积电又发挥传统技能“法院起诉”,梁孟松只得选择离职。加入中芯国际后,仅用一年时间,实现14nm工艺,其实这也不奇怪,毕竟十年前,他就开始研发该技术。

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芯片代工市场,台积电仍是老大,三星排名第二,英特尔也有制造能力,但基本自给自足,产能不够时,也要交给别人生产。中芯国际正在追赶第一梯队,14nm工艺技术已经用在华为手机上。台积电5nm工艺很可能今年量产,如果我们想追赶,估计还要花5-8年的时间。另外,实现5nm芯片技术,要有最先进的EUV光刻机,来自荷兰的阿斯麦公司(ASML)。这家公司每年产量仅10台左右,基本被台积电和三星包揽。2018年,中芯国际花1.2亿美元,预定了一台。但美国百般阻挠,设备现在还没拿到手。

美国人喜欢靠实力说话,谁敢冒尖,就揍谁。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的时候,美国政府立马挥舞制裁大棒,不但对日本芯片征收100%关税,还扶持三星和台积电,搞平衡。如今,为了限制中国高科技进步,连哈尔滨工业大学,都被禁用MATLAB软件,这是很多理工科专业,必须要用的软件。中国高端制造刚起步,就要被扼杀吗?当然不会,即便我们关起门来搞,还有14亿内需,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足够支撑起国内高端产业发展。我最担心的还是美国自己,他们维持霸主地位,靠的是,向世界各国输出高科技产品,获取高额利润,再投入研发。这本来是一个良性循环,但现在它要与中国市场切割。结果可以预测,收益大跌,没钱投入研发,霸主地位衰落。

相关软件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