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港还是回A,谁的诱惑力更大?_上市

  • 应用分类
  • 游戏分类

中概股:回港还是回A,谁的诱惑力更大?_上市

作者:admin浏览数:2020-06-16 23:55:36

受美国收紧对中概股的监管政策影响,中概股回流速度正在加快,目前阿里、网易、京东已回港作第二上市。

6月12日,创业板注册制正式落地,并对红筹及特殊架构企业发行做了针对性安排。对中概股和未上市企业而言,到底是赴港还是选A,谁的诱惑力更大?

中概股加速回流

▲▲▲

目前,阿里、网易已经正式登陆港交所挂牌交易,另一电商巨头京东也于上周五截止招股,最新数据显示,京东公开发售部分录得逾39万人认购,公开发售部分超购180倍,冻资约2800亿港元。对于在美中概股巨头的回归,从参与打新角度来看,投资者无疑是热情的。而上述个股自上市以来也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c1] ,比如网易上市以来股价上涨百倍,阿里、京东上市以来股价上涨逾2倍。

据证券时报记者从香港不同投行处获悉,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正在加速回流,前来咨询的上市公司也非常多,百度、携程也在列。

根据华兴证券报告显示,有32只符合港交所2018年上市新规要求、有可能寻求在港第二上市的中概股。

中概股回归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美国参议院5月20日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其建议加强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监管,有关法案目前正等待众议院审议通过,并呈交总统签署成为法例。

而京东、网易在香港递交的招股书风险提示因素中,均表明公司可能受到上述法案影响存在终止上市的风险。

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来不少中概股纷纷考虑回港股市场或A股市场,这既是应对单一上市地监管规则发生重大变化风险的预防性措施,也反映了上市企业长期的、战略性的考量,由于投资者结构与市场环境的不同,中概股在回归港股及A股后,有望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认同度。港股和A股市场近年来一系列利好新经济公司的改革措施,也让中概股回归更为便捷。”

6月15日,58同城正式宣布已经签署私有化协议,以87亿美元(约61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完成回购;6月12日,蔚来创始人李斌旗下另一家公司易车网也正式签署私有化协议,4月15日聚美优品也宣布私有化完成正式退市。这些私有化彻底退出美股市场的公司下一站会去哪?

回港还是回A,谁的诱惑力更大?

▲▲▲

6月12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一系列制度文件和相关配套规则落地,庞溟称,这是资本市场首次在存量基础与增量意义上同步推进的改革,对于创业板和整个A股市场来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进一步提升创业板市场包容性,支持优质红筹企业登陆创业板,促进创业板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在深交所正式公布的配套规则中,进一步优化了红筹企业上市制度。规则指出,红筹企业赴创业板上市的财务指标须满足:预计市值不低于100亿元,且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收不低于5亿元。根据华兴证券报告显示,有21只符合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回归A股条件的中概股。

事实上,中国证监会近几年不断为红筹等特殊股权架构企业降低其在A股的上市门槛。庞溟认为,中概股回A或者回港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A股改革力度空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A股纳入考虑范畴。比如9号机器人虽非已上市公司,但以VIE(同股不同权)+CDR的方式成功过会,成为科创板乃至A股首家发行存托凭证的红筹企业,同时也为带有VIE架构的红筹企业提供了回归样本。

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表示,从境内市场来看,目前中概股回归制度设计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包括科创板、创业板对红筹股进一步做了制度调整。但从另一个角度讲,A股市场容量还不够大,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真正全球配置市场,外资的进入也受到影响,头部企业回归从实操性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增量市场看,不排除今后随着境内市场条件的进一步开放,包括人民币资本项下管制,将会有更多中概股以及未上市VIE架构的企业来到A股上市。

根据记者采访多位市场人士来看,现阶段港股对中概股吸引力更大。映客(3700.HK)香港公司运营总监投资者关系总监林子俊向记者表示,“港交所的兼容性对于中概股回流或许更有吸引力,包括会计准则、上市监管、同股不同权等设定可以较好地和美国资本市场对接,另一方面,阿里巴巴被纳入蓝筹和港股通的可能性极大地增强了企业信心。相对而言,A股改革和市场欢迎程度还需要更长时间观察。不过,港股上市和A股上市本质上并非完全冲突,在一个市场上市后,还可以把业务分拆到另一个市场上市。”

庞溟同样认为,对有可能寻求二次上市或再上市的中概股而言,相比A股市场,出于对境外融资需要、行业受监管情况、VIE结构上市便利度等各方面考虑,现阶段港交所仍有优势。

从资金角度来看,林子俊认为,中概股回流香港,从资金运用自由度、交易风险对冲,以及上市时间效率来看,相比A股,港股上市流程和时间更为简单。

“其实还得看公司自身情况,就比如说生物医药公司会优先考虑港股,因为其天然有美元融资需求,而生物医药公司估值在美股是非常低的,香港目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物医药圈。还有一些消费信贷、P2P企业,可能回来的话也只能在港股,A股可能不允许这类企业上市。”庞溟表示。

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中概股回归是方向,也会倒逼内地资本市场改革,目前内地的股市体制,还不足以吸引中概股全面回归,监管、发行、交易等一系列制度还需要跟国际先进市场接轨,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但至少现阶段A股的改革,已经为中概股回归打开了一个口子。”

港交所再改革,剑指万亿法团身份同股不同权

▲▲▲

为使来港上市的新股更有效率,港交所正在考虑缩短新股上市的招股结算周期,希望由T+5改至T+1,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有知情人士称,港交所希望能尽快缩短新股定价结算周期,与美股等市场看齐。如果进展顺利, 将很快推出咨询。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曾在今年2月份表示,缩短新股结算周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相关工作,但必须综合考虑技术、机制基本结构和逻辑,以及散户交易前预先付款的问题。此外,李小加表示,可以考虑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新股通”。

2018年4月,港交所力排众议,正式允许采用“个人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申请香港IPO,如今港交所拟将这一制度扩大至“企业版”,即拥有特殊投票权的股东范围从个人扩大至企业或法团实体。港交所在5月1日结束了有关法团身份的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赴港上市的咨询文件。

港交所称,新规所对应的企业大股东必须为创新产业公司,或具有一个或多个新兴及创新产业方面的业务经验,并有曾投资于创新产业公司及对此类公司作出贡献的过往纪录。

港交所在咨询文件中亦特别提及,适用企业版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除了科技企业外,还包括利用科技打造出创新生态圈的金融服务巨头。

近年在美国交易所寻求上市的内地新兴与创新产业发行人,均有香港市场并未接受的法团身份的同股不同权的公司,比如有道、腾讯音乐以及虎牙这三家来自内地的互联网公司。这三家公司上市时的市值全部过百亿港元,2010年至2019年11月期间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在美国上市的内地发行人当中,42%为有法团身份的同股不同权公司,按上市集资额计亦占48%。

咨询文件内容显示,根据2019年11月的数据,现时中国50大非上市独角兽公司中,有非基金法团股东(都是发展成熟的上市公司)的占了42家,根据最新一轮集资活动所得的估值,这42家独角兽公司的合计市值共5400亿美元(约4.18万亿港元,相当于港股市值12%),若联交所的不同投票权制度不接受法团身份的同股不同权,这些公司将可能会继续选择在美国而非香港上市,香港投资者将会失去在本土市场投资更多不同公司的机会。而港交所想要抢下这块“蛋糕”则必须要对现有上市制度再改革。

港交所在咨询文件中称,香港市场其中一个重大挑战在于投资选择欠多元化,又极其集中于金融及地产等个别行业,共占香港市场总市值38%,过去10年在香港市场上市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仅占总市值10%(不包括阿里巴巴),而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及伦敦交易所,三者数字分别为69%、55%及24%。

事实上,港股资本市场的改革进程也为A股提供了一个参考,相比港股,A股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包括融资取得人民币更方便,整体估值较高等,注册制的实施让上市条件更加灵活,A股对中概股的吸引力也会逐步显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无论是科创板,还是A股其他板块都应从各类企业的特殊属性出发,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放宽措施,明确优先股、VIE架构处理,简化红筹企业上市流程,从资金层面看,最根本的还是提升资本市场的融资便利程度。

这是一场改革的赛跑。港交所和内地市场之间,互相有竞争,但竞争的结果是互相促进。

相关软件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